能克制自己做事的思维决策10%的人,是一个合格的经营者;能克制自己做事的思维决策30%的人,是一个成功的经营者;能克制自己做事的思维决策50%的人,是成功的大企业家;
“欲”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目标,一种人生理想。创者的欲望而同普通人的欲望不同之处在于,他们的欲望往往超出他们的现实,往往需要打破他们现在的立足点,打破眼前的樊笼,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。所以,创业的欲望往往伴随着行动力和牺牲精神。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。
成语里有一句话“艰难困苦,玉汝一成。”还有一句话“筚路蓝缕”,意思都是说创业不易。不易在那里呢?首先是要忍受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折磨。肉体上的折磨还好办一些,挺一挺就过去了,精神上的折磨才是致命的,如果有心自己创业,一定要先在心里问一问自己,面对着从肉体到精神上的全面折磨,应当有那样一种宠辱不惊的“定力”与“精神力”。
人们都有喜欢夸耀自己见识多广,对于创业者来说,就不是夸耀,是真正见识多广。广搏的见识,开阔的眼界,可以很有效地拉近自己与成功的距离,使创业活动少走弯路。
明势的意思分两层,作为一个创业者,一要明势,二要明事。我们先来说明势。势就是趋向,做过期货的人都知道,要想赚钱关键是要做对方向,这个方向就是势。比方说,大势向空,你偏做多,或者大势利多,你偏做空,你不赔钱谁赔钱!
反过来说,你就是不想赚钱也难。势分大势,中势,小势。创业的人一定要跟对形势,要研究政策,这就是大势。中势指的就是市场机会,市场上现在时兴什么,流行什么,人们现在喜欢什么,不喜欢什么,可能就表明了你创业的方向中。小势就是自身能力、性格、特长。
创业者在选择创业项目时,一定要找那些对自己最合适能力,切合自己兴趣,能发挥自己特长的项目,这样才有利于你做持久性的全身心投入。
创业是一项折磨人的活动,创业者要有受罪的心理上的准备。明势的另一层含义,就是明事。一个创业者要懂得人情事理。老话说: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。创业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合理合法的赚钱,不是为了改造社会。创业者一定要明势,不但要明政事,商事,还要明世事、人事,这应该是一个创业者的基本素质。
人脉是指创业者构建其人际网络或社会网络的能力。一个创业者若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自己最广泛的确良人络网,那他的创业一定是非常的困难,即使其初期能够依靠领先技术或者自身素质,比如吃苦耐劳或精打细算获得某一些程度上的成功,但他以后的事业一定做不大。
创业者人际资源,按其重要性来看,第一是同学资源,与同学相似的是战友;可以与同学和战友相提并论的是同乡。
第二是职业资源。对创业者来说,效用最明显首推职业资源。所谓职业资源,即是创业者在创业之前,为他人工作时所建立的各种资源,最重要的包含项目资源和人际资源。第三是朋友资源。一个创业者,三教九流的朋友都要交,谈得来,交得上,就好象十八般兵刃,到时候就说不定用上了那般,朋友尤如资本金,对创者来说多多益善。
创业是一个斗体力的活动,更是一个斗心力的活动。创业者的智谋,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创业成败。尤其是在目前产品日益同质化,主市场有限,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,创业者不但要能够守正,更要有能力出奇。谋略或者说智慧,时时贯穿于创业者的每一个行动中。谋略,说白了就是一种思维方法,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。
创业需要胆量,需要冒险。冒险精神是创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但创业毕竟不是赌博,创业家的冒险,迥异于冒进。
作为创业者,一定要懂得与他人分享。一个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的创业者,不可能将事情做大。对一个公司而言,分享首先是内部分享,具体到公司员工身上,就是需要老板与员工共同分享。当老板舍得会出,舍得与员工分享,员工的生存需要,安全需要,尊重需要都从老板这里得到了满足。
员工出于感激,同时也害怕失去眼前所获得的一切,就会产生“自我实现的需要”通过自我实现,为老板做更多的事,赚更多的钱,做更在的贡献,回报老板。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正向循环,良性循环。
分享不仅仅限于企业或团队内部,对创业者来说,对外部的分享有时候同样重要。对 一个公司的经营者而言,不管在何时,对他的生意伙伴都是一句话:有钱大家赚。分享不是慷慨,对创业者来说,分享是明智。
反省其实是一种学习的能力。创业既然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,创业者就难免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犯错误。反省,正是认识错误,改正错误的前堤。
对创业者来说,反省的过程,就是学习的过程。有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,具备不具备反省的精神,决定了创业者能不能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,能不能改正所犯的错误,能否断地学到新东西。
当我们决定要步入长期资金市场的时候,要从原来的利润思维向市值,市盈率,股价,流动性等思维扩展。也就是经营思维向资本思维扩展。
小富即安的思维向行业领袖的思维转变。这个时代变化太快,没有一个人能够固守疆土,保持万年。做企业不进则退。抵抗倒退的唯一方法是不断的冲刺。
重视有形要素转变为重视无形要素。过去我们比较注重,固定资产,厂房,土地等有形生产要素的投入,可是在现在和未来,掌握核心技术和人才的轻资产公司一定会成为市场的主流。专家的知识,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动力,创新的技术这些无形的资产慢慢的变重要。
从短板思维到长板思维。过去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,一个企业的短板决定了企业的瓶颈。那是因为过去我们喜欢做大而全的事情。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,反倒是长板理论较为贴切。企业最核心的能力放到产业链的最佳环节,让员工把最专长的能力发挥到极致,都是企业新的课题。
从赶时髦的思维转化为练内功的思维。中国的企业喜欢一哄而起,中国的企业家也喜欢凑热闹。我们要经得起外部的诱惑。产业为本,创新为魂,金融为器。中国的事情往往是热闹之后就是萧条。把产业做好是企业家的根本任务。
厂商思维不再延续,用户的时代正在到来。过去我们是大生产,大营销的思维。整个产业链条的重要性与话语权的排序是:政府一企业一客户。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案例。互联网时代颠覆了这个链条。互联网让客户的话语权慢慢的变强,总理让政府的管制程序变得简化,我们生产什么消费者接受什么的时代慢慢的变成了过去。
从制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。过去我们强调约束,今天我们一定要强调文化。伟大的企业家都是文化管理的高手。我们更需要领导人而不是管理者。我们今天面对的员工都已经是80后90后的员工。独生子女的一代,互联网熏陶下的一代,接受全球多元文化的一代。用无形的东西去管理更容易征服人心。制度越多越逆反。
提高附加价值的思维。企业家应该学会用文化产业的嫁接做产品,用增值服务的手段创造差异化。要挖掘产品和服务的真正内涵和多种功能。只有让一个打火机卖出200块钱来,让你的产品变得更有技术上的含金量和文化内涵,才有机会去和欧美去抗衡。
摊大饼思维一定要向专业化思维转化。全球产业分工会越来越细。如何在细分市场做成领袖才是最牛的。德国一个生产螺母的公司,小的螺母要用显微镜放大才能看的见,大的螺母几个人都搬不动。300年的家族企业,员工只有200人。你说他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。全球最高的螺母都必须从此公司采购。
行业整合思维。过去我们只研究其内部如何提升竞争力,如何打败外部的竞争对手。而今天我们从竞争思维会变成抱团取暖和整合思维。
当一个行业日子不好过的时候,当恶性拼杀价格的时候,就是行业重组并购的最佳时机。我们过去做大做强是依托市场拼杀,干掉对手后让自己壮大。